Donnerstag, 21. Juli 2011

邀请函---7月23号周六下午ESG聚会三点开始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


亲爱的弟兄姊妹以及朋友们,

你们好!

本周六我们将在ESG举行聚会,我们将继续学习罗马书第一章后半部分。

时间:下午三点

地点:Jakob-Kaiser-Str. 26 33615 Bielefeld ESG/音乐室

盛情欢迎大家的来访!

比勒费尔德华人基督徒团契



乘车路线
(1)从Bielefeld Hauptbahnhof 乘4号线往Lohmannshof方向,在Bueltmannshof下车往回走50米后左拐,沿着Jakob-kaiser-str. 26号楼ESG在加油站的右后方。
(2) 从Jahnplatz 乘坐26/25路公交车往Duererstrasse方向,在Jakob-kaiser-str. 下车,就能看到这条街,往前走几十米就到了。

Mittwoch, 20. Juli 2011

我有没有教错我的孩子? (Part two)

作者: 张逸萍
刊登于《生命季刊》2010年六月


成积和才干


杜布森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情结(inferior complex),情形之严重,他称之为流行病。原因?他说,今天的人以美貌和聪明量度人的价值,和其他人比较之下,常觉得不如人,于是自卑。[19]
根据圣经辅导(biblical counseling)的分析,我们觉得自卑,是因为我们太关心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称赞成为我们的偶像;上帝怎样看我们,我们能否得 称赞,相对之下,显得没有那么当前重要。[20]
杜布森根据他的想法,提出一个办法:孩子读书成积若不是顶好,他劝父母鼓励孩子发展一项兴趣或专长——艺术、音乐、运动等,让他可以弥补弱点,抵抗自卑感。[21] 发展另项才能,并无不妥,不是对或错的问题。但是,无论发展什么,人总会落在和别人比较的情形中,不但孩子,成人亦然。所以,这不是最好解决办法。
圣经怎样说?
1。知足——「我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腓四11)虽然当圣经讲到「知足」的时候,通常是讲及基督徒对物质的态度,但也可以应用在天赋才能方面。无论孩子智商高低、漂亮与否,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习知足,因为是神所赐的。
2。尽力——虽然满足于神所赐的,但不等于不必尽责任,我们应该做「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四10)耶稣在一个比喻里讲到三个仆人,各受五千、二千、一千银子。那领受五千和二千的,都各赚五千和二千。主人对他们的称赞和奖赏都一样,都称他们为「又良善又忠心」,只有那领一千的,把银子藏在地里,所以被谴责为「又恶又懒」,因为他没有尽力(太廿五14-27)。可见,不在乎天赋多少,重要的是忠心与否。所以,我们对孩子成积单的反应也该一样:不问他的智商和能力,只要求他用功尽力。
3。感恩——最后,无论我们有什么成就,我们都应该为之感谢神:「凡事谢恩。」(帖前五18)所以无论孩子成积单上的是A、是C,运动场得金牌否,只要他已经努力,我们都要感谢神,也教导孩子感谢神。

体罚

今天的教育界和心理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体罚对孩子身心有害。一般而言,反对体罚的理由是:蓄意引起他人肉体上的痛苦是残忍;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攻击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巴掌大,道理也大;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叫亲子间的沟通受影响。[22]杜布森似乎是唯一的例外,他说:「如果责打得适合,是一件好事,我认真敦促大家这样做,打打孩子的屁股……不会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23]他又说:「有一些专家以为体罚孩子会驱使孩子去打别人,导至暴力行为,这是胡说八道!」[24] 中流抵柱,值得表扬。

圣经说:「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箴廿二15)「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廿三13-14)换言之,圣经是接纳体罚的,但是请记得,这是为了叫孩子「灵魂免下阴间」,也许可以说:是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更绝不是为了父母发脾气找孩子发泄。

凭常理,我们都可以同意,体罚方法必须对身体无伤害,例如,杜布森主张只打屁股,不能打重要的地方。还有,必须因孩子而异,孩子若只需要责备,已能悔改,当然不必打。

心理学理论向来随著专家、随著时代变迁,在体罚方面,亦不例外。最近有一个研究发现:黑人家庭中,孩子愈多被打屁股,愈少侵略行为,愈少惹麻烦。怎样解释 呢?研究员相信,在一个接纳打屁股的文化中,打屁股是正常事情,孩子做错了,就得被打屁股。但是,在白人家庭,打屁股是留为对付严重问题。还有一个研究显示,保守的基督徒家庭,因受杜布森的影响,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打孩子屁股,「研究找不到体罚的负面效果——正因为它被视为正常。」[25]

弟兄姐妹们,请不要被世俗理论唬著了。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教育界今天有一个新的流行名词: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从前称ADD),它包括三种表现:不能专注、冲动、和过动。[26] 症状有:常在功课、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因为粗心而导至错误;常被旁边的事情分散注意;常不能完成任务;常舞动手脚,或者坐时扭动;讲话太多,未听完别人讲话先作答等等。事实上,它和一般冲动、注意力分散、精力过剩很难分界。

当一般人想到ADHD, 似乎会马上想到精神药物,最常听的叫「立得宁」(Ritalin)。但是,是否只有服药一条路可走?原来坊间书籍也认为治疗办法有多种:[27] 1)生理方面——饮食要良好健康,服用维生素;避免不良食品,如酒精。2)心理方面——心理辅导、支持小组、「行为更易」(behavior modification)等。3)生活方式——对孩子作实际指导:怎样安排时间、怎样处理冲动。此外,似乎大部分书籍都强调:睡眠充足能帮助孩子专心学习、情绪稳定。[28] 4)新纪元疗法——如「觉悟训练」(Awareness Training,其实就是冥想)。[29]

先不谈新纪元治疗,如果这些普通常理,思想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应付ADHD,我们是否必须使用药物?

虽然使用精神药物的好处易见,很快就感受到效用,比起一般心理辅导见效。[30] 但是,各种精神药物都有不良副作用:包括头痛、失去食欲、烦躁、紧张、失眠、阻碍发育等等。[31] 一本专论,表示长期使用ADHD药物的副是未明朗,尤其是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中。[32]我们是拿孩子的大脑做实验!

顺便一提,精神问题向有不同原因:生理、灵性(包括不正当思想和行为,邪灵的骚扰),所以分辨是相当困难。愚见是:除非是纯粹生理原因,否则用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药物有副作用,若有其他办法,应先采用。[33]

ADHD 亦不例外,父母应该多加管教,少用药物,免得将来后悔。

父母指南中的新纪元成分

一般父母指南和教养孩童书籍,新纪元成分不多,但是,有或没有、多或少,全视乎作者是谁。在今天被新纪元影响的心理学界和社会里,难于完全避免。

教导孩子各种新纪元松弛技术,是相当多父母指南所推荐的。例如《白痴父母指南》主张孩子学习瑜伽,[34] 虽然在全书中占不多编幅,但因这是一本代表性书籍,可见新纪元已经进入教育界。此外,还有一些新纪元味道更重的,主张教导孩子使用新纪元技术,为了增进表现、健康成功。例如,心理学家戴亚(Wayne Dyer)主张教导孩子使用冥想、禅、瑜伽、观想、自我催眠,发展健康自我形像、身体健康、消除和预防疾病。[35]
有一次偶尔在网路上看见东南亚某教育学院,有一份教案,叫做「身心潜能开发课程与教学设计」[36],目标是帮助学生练习并掌握开发潜能,所使用的技术包括:瑜伽、观照、禅、气功等。你我能不叹息?

=================================================
杜布森说:「父母……向 小儿科大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教育家寻求解答。结果自一九二零年代起,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孩童是依照专家指示教养长大的,美国民众更是仰赖儿童心 理学家及家庭医师的专业指导。现在我们必须问:『这些专家究竟带来什么影响?』也许有人期待,美国孩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远超过未蒙之利的其他国家,但实 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所谓『西方先进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滥用毒药、酗酒、未婚怀孕、心理疾病、自杀率日益增[加,]成积真可谓一塌糊涂!当然这不能全部怪罪于『专家』们劝导有误,但我认为他们仍得为这个问题负起相当大的责任。」[37]

杜布森虽然是心理学家,他也看得出心理学在教养孩童方面带来不良后果,那么基督徒是否应该回到圣经去呢?


=================================================
圣经和世俗理论

1。基本分歧

圣经原则和坊间父母指南的第一个基本分歧:现代心理学一般相信人性本善,例如说:「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和真诚的。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善良给予支持,他们这种善良的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如果父母误解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善良行为就可能会弱化。」[38]

圣经却认为人生而有罪性。因为亚当犯罪,我们都成为罪人(罗五12-19;诗五十一5)。所以父母若完全不加管教,他的罪性就会发挥尽致。一位圣经辅导支持者说:「这就是你孩子的真正潜能。」[39]

2。内心和外表

第二个主要分歧是:坊间指南多注重外表行为。随便找一二本翻翻看,它们谈的多是关于孩子要完成作业、分担家庭杂务、有礼貌、有纪律等。它们甚少谈道德问题,即使谈也不以圣经为基础,更不谈内心动机。

圣经注重人的内心,「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圣经辅导非常留意这一点。他们说,父母若专注于教导孩子外在行为,而忘记内心,他们教出一群伪君子。[40] [1]

圣经辅导曾有这样的一个例:孩子为玩具吵起来,父母通常的反应是:「是谁先玩的?」这是为了公平,但如果我们留意他们的心,我们会发现他们两个都是「恶 人」,因为他们都很自私,都在想:「我不在乎你,也不管你高不高兴,我只关心自己,只要我得到这个玩具,就会快乐。」所以父母不能只纠正行为,也必须纠正 内心。[41]

3。最终目标

非基督徒的指南,多为了叫孩子健康适应、成功快乐、在社会上做一个良好公民。

但基督徒教导孩子目的是为了得到敬虔的儿女,不是成功、富有、能干、美貌的后裔。「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太十六26)这真理不单对父母来说是正确的,对孩子亦然。
所以孩子必须重生得救,是第一件大事,然后父母必须帮助孩子长进、生活圣洁。若能如此,其他事情也就不必父母太担心了。请基督徒父母们不要只顾孩子的成积单,或者他能否考进名大学,灵命更重要!

实际建议:和孩子读箴言

既然圣经和世俗理论大异其趣,那么,圣经怎样讲及教养孩童一事?
箴言就是大卫教导所罗门、所罗门教导他的儿子(箴四1-4)的内容。虽然这些人因为没有完全遵照圣经教训行事,所以都不是完全人,但是这些话既然记载在圣经中,定是上帝给父母们一个模范,知道可以教导孩子什么。那么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箴言,把原则告诉孩子,并同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例:

1。敬畏耶和华(7),这是基础;
2。保守你心(23) ,可谈动机、内心偶像;
3。 听从父母 (8),可谈你们之间的事情;
4。勤劳工作 (6-8),假若孩子听从父母,又勤勉学业,你不需要再担心他的成积单;
5。 选择益友 (十三20),可谈邦派少年;
6。远离娼妓(16-19),可谈婚前性行为、色情网站;
7。 健康的婚姻性爱观 (15-19),可谈婚姻观、性教育;
8。 小心舌头 (24),可谈诚实;
9。 管理金钱 (9-10),可谈金钱和奉献;
10。 爱人如己 (27-29),可谈施舍救济和帮助别人;
11。 酒精诱惑 (廿三29-35),可谈毒品;
12。贤德妇人 (三十一10-31),可谈外在美不若内在美,男孩亦然。

箴言里可以用来教导孩子、应用在生活中的经节,绝不止于上边这些。想基督徒父母们都可以举一反三。

最后最重要的事

上边列举的是教导的内容,办法呢?诚然,我们没有一个肯定有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养孩童办法,因为孩子不是电脑,他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但圣经中有一些原则:

1。把真理告诉孩子(教和管)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要照著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六4

2。祷告、祷告、再祷告
我们可以教导又教导、管制又管制,但只有圣灵能改变人心。圣经说:「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诗三十七5)父母们请紧记——小孩子是用祷告和眼泪养大的。

3。自己必须长进
「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二7-10

这里有三代人:1)经历过神的人——约书亚和长老;2)受教于有经历的人,自己没有经历,只有知识;3)受教于一些只有知识没有经历的人,终于没有经历,连知识都没有。

要教好孩子吗?先在基督里追求长进。

4。请放心,神有恩典

请不要以为,若非你紧紧抓住神,痛哭恳求,就不理睬你的孩子,事实上, 爱你的孩子和爱你一样。圣经应许我们基本生活所需(太六31-34),对基督徒父母们来说,孩子岂不比「吃甚么、穿甚么」重要百倍?「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难道神忘记开恩?」(诗七十七8-9
请放心,神有恩典,若非 的恩典,恐怕你和我都活不下去了。

「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箴廿九17

「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约叁4

我有没有教错我的孩子? (Part one)

作者: 张逸萍
刊登于《生命季刊》2010年六月

中国父母都是好父母,顶关心孩子,基督徒更是这样,所以乐意钻研父母指南,尤其是基督徒心理学家写的,更受欢迎。但是,这些书藉的理论正确吗?有没有落伍?实际有效吗?合圣经吗?它们有否误导父母,以至父母错教孩子呢?
让我先告诉你:2000《新闻周刊》,专期讨论儿童发育和教养问题,其中一篇文章说:「如果你挑选三本教养孩子的书,你会看见三个不同的意见,都自称是最好的教养孩子方法……有时你以为是可信的资料,以后发现它是错的……」。所以文章结论说,你自己就是真正的专家。[1]父母们,可以放心一点了吧!
 
关爱和管制的平衡
诚然,这些父母指南不是每一页都是错的。例如,几乎每一本指南都说,父母必须爱孩子,才能纪律孩子,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做错了什么,你仍然爱他。但要小心,不能因此纵容,二者界线容易混淆,所以关爱和管制必须平衡。名基督徒心理学家杜布森(James Dobson)也说:「如果父母能够平衡『关爱』和『管制』这两个因素,孩子的发展将会最健全。」[2]
这观念不但合常理,也非常合圣经,因为我们的天父又公义、又慈爱,二者兼备而平衡,也许可以说,只有 才能真正的平衡。但是,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想要平衡公义与慈爱,谈何容易!
保罗曾严厉责备哥林多信徒,说「你们愿意  我带著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林前四21)当他们因受责备大大忧愁时,保罗也跟著软化了「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林后二5)「这样的人  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林后二6-7)如果保罗也需要想办法平衡公义与慈爱,我们感到困难,有什么奇怪?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天父才能完美(参来十二6-12)。基督徒父母们,求主帮助你平衡关爱和管制,求主赐你智慧,处理每天的事情。
 
沟通等等
父母指南书籍中常有一些父母和孩子对话的例子。父母:「XXX」孩子:「YYY」……。作者以之为示范,说明父母怎样讲话,可让孩子心服口服,似乎全因你懂得那句「芝麻开门」,门就开了。
细想之下,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例如,某指南认为,父母和子女应探讨一个双方都同意的做法,可是该书说:「没有人能保证孩子会热诚地按照已经同意的办法去做」,又有些父母说,他们的孩子「根本拒绝一同解决问题。」[3] 我想父母们对这些话都会有同感,因为无论怎样婉言相劝,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改变孩子。
常理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会大有不同。圣经里也有这样的例子:五饼二鱼神迹之后,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 的门徒「多有退去的」,彼得却说:「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六35-68)。所以不同的孩子对同一句话的反应也会不同,可见没有肯定有效的沟通办法。
另一方面,不是说,不要沟通;也不是说,父母可以随便责骂孩子。(中国父母习惯说话不客气,这一点值得商榷。)保罗虽然指责哥林多信徒,但他说自己「藉著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  」(林后十1)又说:「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提后二25)。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即使自己有理,用心良苦,也要学习基督的榜样。
有一些父母指南非常强调和乐气氛、多给孩子拥抱接吻、多花时间和孩子玩耍。[4] 这些都不是坏事,却不应该是最终目标,父母们不要仅止于此。
和乐气氛当然比父母天天灰黑著脸为佳,但这是为了更有效地教导孩 子,若只关心家中气氛,恐怕导至不敢责备孩子。花时间亦然,不能只为和孩子玩耍,花时间来教导什么,或者互动时有什么榜样,岂不是比花时间的本身更重要? 还有一些建议,如拥抱接吻,应因文化而有异,中国父母可和孩子一起游戏聊天等,需灵活变化,不必一味东施效
 
道德宽松
虽然父母指南不是每一页都错,但因现代心理学的前设是无神、无罪,所以有很多地方必然出错,至少是不合圣经的。首先,人性本善的前设带来宽松的道德。
史博嘉(Benjamin Spock)是早一代的教养孩童权威,被很多保守分子指为「纵 容」,因为他倡导不要打孩子,又为孩子不当的行为找藉口。就以撒谎为例,史博嘉说,很多良好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撒谎,是因为他们害怕父母谴责他们。「无论 如何,当孩子偷剽、撒谎、或作弊,父母不单要给他清楚的指导,还要找出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付这个原因。」[5]
今天很多坊间父母都走在这样的潮流中。例如,它们都劝告父母说:不要太担心小孩子撒谎、作弊、偷窃,因为孩子还不懂事。有说,孩子不能分辨事实和幻想,所以撒谎。[6]另一本有代表性的指南说:「夸张?撒谎?白色的谎言?……在我们的文化中,撒谎是多重的灰色地带。……诚实地问自己:你可以接受哪类谎言?……然后清楚告诉孩子。」[7]
暂且不提作弊和偷窃,先谈撒谎。圣经说:「你们要弃绝谎言」(弗四25)「耶和华所恨恶的有……撒谎的舌」(箴六16-17)。
近年有人研究小孩子撒谎,结果显示,史博嘉等人的讲法,错得不能再错的。原来「孩子愈能分辨谎言和真话,他愈易于撒谎。」另有研究显示,四岁的孩子每两小时撒谎一次;六岁孩子每小时撒谎一次。96% 孩子都撒谎。所以孩子不是渐成熟懂事,就不再撒谎,事实上,年龄愈大、撒谎愈多。[8]弟兄姐妹们,请不要等待孩子长大以后才管教。
至于其他道德题目,如同性恋和婚前性行为,因为近代性革命的影响,作者们的立场通常是宽松的,半斤八两。
 
纵容
可能很多人都同意,中国上一辈的父母最常有的问题是滥用权威,而且讲说话不客气(难怪「人人都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理论如此受欢迎)。
但今天钟摆是摆到另一边。今天的父母都努力「以沟通代替权威、以欣赏代替责备、以尊重代替强求。」不但如此,还天天恐惧颤惊,唯恐骂多了一句、赞少了两句,孩子一生就被我们毁了。很多基督徒父母也因受心理学的影响,多少放宽管教。请看一些父母指南怎样讲。
父母指南《PET》说,父母不应「教导、指导」,因为这些是「轻藐的信息」,例如对孩子说:「打断别人的话,没有礼貌」,这就是轻藐。他又说,「规劝、说教、讲道德」和「建议、提出解答」等,是无效的管教孩子方法。例如对孩子说:「用过的东西要放好」,是无效的。[9]此书不但是曾经得奖的畅销书,而且是一位基督徒辅导介绍给我的,所以我不是蓄意找一个极端例子。
另一本说,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想法、理想、隐私」,还要「信任孩子说的话、让孩子自己决定、主动向孩子学习、主动向孩子道歉。」当然孩子有犯错的 可能,但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劝告父母,必须包容孩子的「错误、坏习惯、缺点、顶嘴」,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有助孩子悔改。[10]
上边这些话,不过是纵容的婉委讲法,叫父母放弃权威和责任、畏缩于管教。圣经却完全持相反立场: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十九18
 
自尊/自信
可喜的是,一般基督徒写的父母指南,道德水准比较上边所讲的高超。例如,杜布森(James Dobson)的写作,明显合圣经多了。他公开赞成禁欲(abstinence)而不是教导孩子避孕;他也公开反对同性恋;又非常勇敢地鼓励父母打孩子屁股。
可惜基督徒心理学家也难免受流行心理学影响。例如杜布森,就是在社会上和教会中推动自尊/自信(Self-esteem)的一大主力。其他教会内外的父母指南,建议父母鼓励孩子自尊/自信的,更是琳琅满目。以至现在一般人都相信:自尊/自信是成功之母,是良好行为的基础;学业失败和不良行为,例如未婚少女怀孕、吸毒、酗酒、暴力行为,都是自尊不足之故。所以,我曾打趣说:自尊/自信似乎是众善之泉,缺少了它,就是万恶之根。它好像是圣灵所结的果子!
可是,早在1992年,《新闻周刊》已经专题报导:「自尊/自信的咒诅:『对自己有好感』运动有什么不妥?」文章概括一些当时的新研究,都质疑高自尊可以纠正问题。[11] 近年有一个庞大的研究,复审了一万五千个支持此说的研究,加上其他新研究,都指出:自尊和上边所列举的不良行为没有直接相互关系;自尊高是学业成功的结 果,不是原因;自尊高的人自视甚高,但客观的测量,显示他们不见得比其他人优胜;有证据显示自尊高和暴力行为有关系;校园小恶霸的自尊都甚高。[12] 基督徒更需留意:自尊/自信也是新纪元思想,是通灵教导。[13]
圣经怎样讲呢? 
圣经没有教导我们自尊: 
「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英文圣经KJVeach esteem other …)。」(腓二3)[请留意:不是esteem自己!]
「考究自己的荣耀,也是可厌的。」(箴廿五27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十四11 
圣经也没有教导我们自信: 
「你见自以为有智慧的人么?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廿六12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箴廿八26
「虚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
我们可能担心,人若没有自信,胆小鬼事事畏缩,怎能成事?让我们看看约书亚,想他是一个胆小的人,所以当摩西死后,他需要带领以色列人时,上帝亲自鼓励他 「刚强壮胆」,但不是因为上帝觉得他能干,只要他自信十足、对自己有好感,事情就会成功;反之,他可以刚强壮胆的原因是基于上帝应许, 「怎样与摩西同 在,也必照样与你[约书亚]同在。」(书一5-9
所以,基督徒父母们,请教导你的孩子们尊敬上帝、相信上帝、依靠上帝,不是尊敬自己、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称赞欣赏
既然自尊/自信这样重要,所以绝对大部分父母指南都表示:孩子们表现的好坏,完全是反映父母对他的评价。你预期他怎样,他就怎样。[14]换言之,你说他乖,他就守规矩,你说他笨,他考试就不合格。以至父母们都努力称赞孩子,不敢提说孩子的失败和错误。
甚至有说,父母要在他的错误中寻找隐藏的优点,好称赞孩子,例如孩子打同伴,先称赞他有正义感。[15]还有更先进的,认为父母欣赏孩子,不要基于任何原因,必须是无条件的,只因他就是他![16]
那么,我们是不是整天对孩子说:「你好棒!你好乖!」自然得著成积单上全是A,而且生活圣洁的儿女?
最新研究大力反攻这一点。研究员说:称赞孩子可能有相反效果! 例如:纽约市公立学校最近调查显示,给孩子『聪明』的标签,并不能防止成积低落,甚至可能是导至原因。大概美国教师们太经常称赞孩子,又有发现,当孩子十 二岁时,他已经明白,老师的称赞暗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需要额外鼓励。还有从大脑研究对奖赏(称赞)的反应,发现当被称赞时,有人的大脑亮起来,另一些却 没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原来习惯得到称赞,孩子就麻木了。所以研究员结论:不要太经常称赞孩子。总而言之:如果你常常称赞孩子,你毁了他![17]
圣经并没有说,我们不可称赞人。耶稣曾特地称赞一个「投了两个小钱」的穷寡妇,因为她「把他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可十二41-44)可是,称赞不一定造就人:「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箴廿七21)「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路六26
另一方面,责备却大有可能有益处:「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责备……鞭打……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来十二5-7)所以「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箴廿七5),相信也「强于不断的称赞」。
可幸的是,还有一些父母指南表示,称赞孩子必须根据他的努力,不是他的天赋。亦有一个新研究显示,称赞孩子努力叫孩子更愿意面对挑战,但那些被称赞聪明的,反逃避挑战。[18]
的确,穷寡妇得著耶稣称赞是因为她的善行,她的善行却不是耶稣称赞的结果。我猜想 耶稣称赞穷寡妇是为了鼓励她,又让旁边的人知道,这是一个好榜样。换言之,若要称赞孩子,是为了叫他知道什么是对的,鼓励他更努力于正途。与其不绝口地称 赞孩子,不如在适当的时候「勉励行善」(来十24)。
 
成积和才干

Mittwoch, 13. Juli 2011

十一奉獻

作者:夏昊霝

十一奉獻在許多教會裡面其實有類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教導。這裡我不是要給出一 個新的教導,只是以我個人的所知,整理我所知的經節。或許這不是一篇以「十一奉獻」為主題的「最嚴謹」的文章,但我希望這是一篇能夠讓我們把十一奉獻弄得 更清楚,以及說明為什麼我們要十一奉獻的文章。
我不希望這篇文章成為攻堅任何與我有不完全相同神學觀點的人的文章。每個人本來就都會有不同的觀點,看同樣的事情也會有不同的角度,或許真理只有一個,但從不同的角度看真理也會看出不同的結果來,所以請不要對這篇文章有任何誤解。
事實上,這篇文章當初撰寫的目的,一方面為了鼓勵約沙法敬拜團的同工們,更 多的懂得「給」出去。因為「給」出去就是我們打開上帝恩典祝福寶庫的鑰匙,也是我們的敬拜。另一方面也是為我自己解惑。因為十一奉獻的問題,曾經是我個人 心中的疑惑。究竟十一奉獻一定要奉獻給自己的教會,還是也可以奉獻給其他在服事上有需要的教會、服事團體或機構?究竟十一奉獻的意義與目的何在?這是我自 己曾經想要尋找答案的問題,所以我去找答案,並且寫下這樣的一篇文章。

獻 VS 納
 
首先我們要先區分,「獻」與「納」的不同:
納,是繳納我們該給的,比如,我們賺的錢,有一部份是要繳納所得稅。基本上 這一部份並不能算是「我們自己的錢」,而應該說是屬於「國稅局」的錢。舊約瑪拉基書中,十一奉獻的觀念是「當納的」,什麼叫當納的?簡單的講就是,那十分 之一「根本就不是屬於我們的錢」!就像「納稅」一樣,或許暫時放在我們這裡,不過這些是早晚要繳納的!
獻,則是獻上我們所擁有的、獻上那些屬於我們自己所擁有的部分。若我們跟上面的「納」做比較,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做十一奉獻,並不是我們在「獻」,因為那是我們當繳納的稅款,扣除掉這些稅款之後的個人財產,才是我們可以稱之為「獻」的部分。
這是「獻」與「納」的不同。這也是瑪拉基書說到關於十一奉獻的事情。
不過讓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這兩個觀念的差別。
從上面對於「獻」與「納」的基本了解,我們會發現「納」這個動作與我們是否 甘心樂意「可以是無關的」。因為你甘心樂意,也要納,你心不甘情不願,還是得「納」。就像每個國民賺的錢,都有一定的比例是屬於國稅局的一樣。雖然大家繳 稅繳得心痛,不過還是得繳交「當納的」,因為,那是「你應該做的」。
而事實上,這正是瑪拉基書中所說「當納的」的意義。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說,瑪拉基書中說的「十一奉獻」並不是「奉獻」,而是「十一稅」,那是「一定要獻上的」,說穿了,就是「律法」。

十一稅探源
十一稅基本上並不是基督徒或者舊約時代以色列民的「特別文化」,歷史上近東 的迦南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等都實行十一稅,以維持政府及宗教禮拜的支出。到今日,絕大多數國家的國民只要有個人所得,就當納百分之 六,或甚至更高的稅額,以維持政府與國家的運作。稅額不同,繳稅的目的卻大同小異。
聖經上最早十一奉獻的是亞伯拉罕(創十四),由於至高神的祭司麥基洗德為亞伯拉罕(那個時候還叫亞伯蘭)祝福,因此亞伯拉罕將所得的十分之一獻給麥基洗德(20節)。
再來是雅各(創二十八),雅各向神「許願」:「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22節)。
簡單的說,最早「獻十分之一」有兩個特色:
  1. 對當時的人來說,獻的「數目」是十分之一是由於當時的習慣。為什麼有這個習慣?我並不清楚,或許一些考據學家可以給我們答案,但其實「習慣」的產生本來就很難解釋。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獻的數目」(或比例)並不是規定而來的,而是基於風土民情的習慣。
  2. 對聖經中最早的十一奉獻而言,那真的是「奉獻」而不是「納稅」。因為亞伯拉罕與雅各都是因為某些原因,或某些事件,而甘心樂意的將自己所得的十分之一獻上。這是完全出於自願的,且獻上的是他自己的所得,是由於對神的感恩而獻上的,而非「基於某些規定」。
其實,人所有的一切都屬於上帝,但是上帝並沒有要求我們獻上一切,他要求我 們獻上「初熟之果」好當作向神奉獻一切的代表(我倒是鼓勵大家把「初熟的果子」全然獻上給神)。而十一奉獻的本意,也不是「律法」,而是基督徒甘心樂意的 獻上,而這個獻上,基於「習慣」或「傳統」的緣故,數目正好是十分之一。
雖然說「獻十分之一」這個動作並非以色列人所獨有,甚至是當時文化的一種「習慣」。不過,最終以色列人卻是所有具有「獻十分之一」文化的人中,最有系統規範「獻十分之一」的民族之一。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十一奉獻變成了「納」而不是「獻」呢?聖經中開始「要求」要納上「十一」是為了「供應事奉者的需要」。
「利未人」在以色列人的境內沒有任何的產業,因為神就是他們的產業。又因為他們所辦的是會幕的事,所以神將以色列所有出產的十分之一,賜給利未的子孫為業,做為他們的酬勞(民十八:20-21)。這十分之一就是「舉祭」。
不過,以色列人常常不乖,不遵守各項律法,除了背著神敬拜別的神之外,十分 之一「當納」的也慢慢不獻祭遵守了。到了尼希米的時代,許多利未人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跑去自己種田,免得餓死。因此尼希米又把利未人召聚回來事奉神, 並要求以色列人民(猶大眾人)將十分之一送入庫房(尼十三:10-13)。這可以說是更確立了一種「律法上」的「十一」。

瑪拉基書三章8-10節
瑪拉基書三章8節之前,講到了神要再次潔淨利未人,好讓他們繼續獻祭給神。 並且神說,祂要因此再次「轉向」以色列人,只要「以色列人轉向神」。(可見這個時候以色列人實際上有「信心危機」,以色列人覺得神並沒有如他們列祖所記載 的那般眷顧他們,而這裡神藉著瑪拉基的口,要說明神並不是不眷顧他們,而是他們厭棄了神。)
接下來,神說:以色列人說他們自己「不知道」怎麼樣才是「轉向神」。於是, 接下來8-10節就來了。簡單的說8-9節的大意就是,你們連當納的都不納,當獻的都不獻,卻還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並沒有不遵行神的律法(「你們卻說,我 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貢物呢?」),正因為這樣,你們根本不能算是轉向我(神),我(神)又怎會轉向你們?所以「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了。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以色列人以為自己明明已經有轉向神啦!怎麼神沒有眷顧他們呢?
接下來,第10節說到,神說:要納入十分之一,,而且是「十分之一的全部」(全然),好使神的家有糧。這樣你們就可以看到我「轉向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了。那麼神轉向以色列人會發生什麼事呢?請看11-12節。
簡單的說,獻上十分之一,代表著祭司可以專心供職而不需顧到其他問題,也就 是說,祭壇的禮被回復了,敬拜被重建了。假如這樣還不明白,那我就講得更白一點,那就是「人跟神又有了和好的關係」了。我們都知道,神的應許是,只要你們 跟我回復和好的關係,我就會賜福給你們,我就會眷顧你們。
至於10節中的「試試」,是不是意味著這是我們唯一可以「試探」神的機會, 我個人認為這種講法很危險,我寧可把它解釋成,這是神可以透過我們的「行動」,來彰顯祂自己應許的機會。或者應該說,我們可以透過與神關係的回復,證明神 的真實存在。把這裡的「試試」(英譯有三種test, prove, try),說成試探神,以一般人對中文的理解而言,我認為有「過當」之處,極容易造成一般人誤解。要記得,我們不可以試探我們的神。
感謝神的是,我們並不需要試探祂,當我們盡心盡意盡力愛祂的時候,我們就會經歷到祂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這是祂的應許,也是眾聖徒給我們的榜樣與典範。

律法 VS 恩典
 
到此為止,我們討論了十一奉獻是什麼,怎麼來的,以及整個歷史脈絡。簡單歸納如下:
  1. 十一奉獻最初是「甘心樂意的獻」。
  2. 十一奉獻後來成了「納」。(「納」並不代表就是不甘心樂意的,因為對於「納」而言,無關甘不甘心的問題,「納」就是「應該要繳交的錢糧」。)
  3. 十一奉獻之所以成為「納」是由於要供養利未人。也可以說是為了維持聖殿的祭禮。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十一奉獻的「律法」的目的,是為了維持人與神的關係,是為了回復敬拜。
其實,「律法」的目的,是要使我們與神的關係能夠「不間斷」,因此有人問 「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最大」呢?耶穌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耶穌來,是要重建我們與神的關係,透過祂的救贖,與我們 的信,我們得以稱為義,可以成為神國度的子民,我們也成了君尊的祭司。因此,保羅說,「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羅十:4)。
說到這裡,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剛剛那一節經文的前一節,也就是羅馬書 第十章的第2-3節說:「我(保羅)可以證明他們(以色列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這裡 的說法,不是跟前面我分享的瑪拉基書三章那裡的「狀態」很像嗎?看來不只是以色列人,所有人的問題都一樣,就是「自以為義」,以致於看不到「神的義」 了。(當我自己在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再一次提醒我自己,要小心,千萬不要自以為義了,求神憐憫我們,也剛強軟弱而容易陷入自以為義光景中的我們)
還記得我們一開始區分「獻」與「納」嗎?我分析「納」是基於「律法」的,也 就是說「納」具有強制性,或者「這是我們應當做的」(即使沒有律法的強制性,或律法不彰了,也應該有道德的強制性)。但是,新約的恩典不再「強制」什麼, 我們不應該讓別人在奉獻的事情上「做難」「勉強」,因為「捐得樂意,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
如果我們拿這種奉獻觀來看十一奉獻以及任何其他奉獻的話,感謝主,顯然十一 奉獻回復到了它起初的模樣,就是如同亞伯拉罕與雅各所獻的一樣,是因為感謝神而甘心樂意奉獻的。而且,我們甘心樂意的奉獻,可以補足聖徒的缺乏。不只如 此,我們的奉獻還可以使許多人因而感謝神,我想這就是許多人在缺乏中經歷到神是「耶和華以勒」的神的見證吧!我們有機會獻上我們的所得,使得神得著更大的 榮耀,更多的感恩,這是做一個信徒何等的榮耀呢?
不只如此喔!有人能夠因著我們的奉獻,而領受神的恩典,就可以切切的為我們 禱告。而且,神必因我們的奉獻,多多加給我們,叫我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這顯然不只是「甘心樂意」的奉獻行動了,更成為神更多祝福我們的途徑之一 了。所以,雖然十一奉獻的「律法」已經被恩典所取代,我們的奉獻卻顯得更加寶貴。因為透過我們的奉獻,神得榮耀,並且要祝福我們。(當然,我們並不是用奉 獻來「試探」神!)

十一奉獻到哪?
有些人把瑪拉基書三章10節的經文「…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 庫,使我家有糧…」,解釋成聖經要求我們把我們的十一奉獻,奉獻給「我們自己所屬的教會」。他們的理由是因為這段經文說「當納」,所以我們一定要「十一奉 獻」;這段經文說「全然送入」,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奉獻都奉獻到同一個地方,而不可以分散;這段經文說「使我家有糧」,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十一奉獻,奉 獻給「家」,而這個家一定是「屬靈的家」,也就是自己所屬的教會。因此這個教導就成了「我們一定要十一奉獻,而且一定要把所有的十一都奉獻給牧養自己屬靈 生命的教會」。現在我們來看一看這個說法的問題。
首先,這個說法把神的家「分屍」了。瑪拉基書說「使『我』(神)家有糧」。 但是這種說法試圖說明「神」的家,有區分牧養你屬靈生命的,與沒有機會牧養到你屬靈生命的家。(請注意,不是不牧養你,而是沒機會牧養到你,可能因為你住 在美國,而這個「家」在台灣,或其他理由吧!)這種說法顯然是在神的家中搞分裂。
其次,這個說法忽略了恩典已經取代律法的事實,似乎也忽略了新約的許多教導。
第三,如果我們真的要回復律法,那我們要找到這個律法制訂的原因,我們發現 十一奉獻的「律」,是基於「回復與神和好關係」的需要。若是這樣,那麼這些「錢糧」被奉獻到屬神的事工上應該都是可以的,而不一定是我們自己所屬的教會。 有些屬神的事工或者教會,真的在金錢上相當的缺乏,那麼我們的奉獻是否也應該考慮這些屬神事工的需要呢?若說基督是我們的頭,我們是肢體,那麼當有些同屬 肢體的在金錢上有更大的需要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左手幫右手」一下呢?
新約中,從來沒有說奉獻給所屬的教會就是奉獻給神的唯一途徑。所以,硬要把瑪拉基書中獻給神的「家」中的「家」字,解釋做「自己所屬的教會」實在不太妥當。
沒錯,教會是神的家,不過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神的殿。所以如果能夠硬是得出「獻給神的家」就是「獻給所屬的教會」的話,那恐怕也能夠用同樣的道理,推導出「獻給神的家」就是「獻給自己」的歪理吧!
神並不需要我們給祂糧。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需要受造的人給祂糧,這聽起來實 在荒謬!那為什麼神要在瑪拉基書三章10節中說,要我們獻上十分之一,好使神的家有糧?道理很簡單,我前面也說了,單以舊約來說,這是要使獻祭的禮能夠被 回復,也就是要我們能夠回復與神和好的關係,若把新約也加進來說,就不只與神和好了,奉獻更是要我們能夠從神得到更多的祝福與賞賜。

奉獻與敬拜 

十一奉獻其實跟所有其他的奉獻比起來,算是輕鬆簡單的了。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說真的,聽起來就覺得比較難做到。
羅馬書十二章第1節說:
「所以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這裡的「理所當然」,在英文譯本的聖經中主要有兩種說法,NIV與RSV裡 面,主要是說,「這就是你們靈裡真實的敬拜了」(中文的現代中文譯本也是這樣翻),而KJV裡面則是說「這就是你們應有的事奉了」。換句話說,其實雖然因 為恩典的緣故,沒有十一的律法了,但是我們應該有「十十」的奉獻。因為我們連「自己」都獻上了,又何嘗不獻上我們所「擁有」的?
感謝主,當我們這樣奉獻,當我們這樣將自己全然獻給神,這就是我們應有的「事奉」了,而這應有的事奉就是我們的「敬拜」了。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不就回到神最初立定律法的心意嗎?為的是要我們與神回復和好的關係,為的是要我們盡心盡力的愛主我們的神。
「應有」就是「應該怎麼樣」的意思,某種角度來說,這就像律法所規定的那些事情一樣,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而如前所述,耶穌說,我們以律法來看,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我們的神」,這也就是跟神建立和好的關係,說穿了,就是「敬拜」啊!
所以,奉獻其實就是「敬拜」。而這裡所指的奉獻,不只是「金錢的」,而更是「全所有的」;不只是我們「所擁有的」,更是連「我們自己」也是要奉獻的。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敬拜了。

感謝神!

我們的傳道人怎麼辦?
如前所述,十一奉獻的律法化是由於要給利未人所當得的。而利未人則專心從事聖殿裡的工作。那假如到了新約,十一奉獻的律法不再重要了,那我們的傳道人怎麼辦?
廣義的來說,我們現在每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是利未人,教會的事也不再是「祭司」才能做的事。這是由於神白白的恩典,也就是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盡力服事神。
但是狹義的來說,以現在的教會制度(這個制度,早就跟耶穌出生之前的時代的聖殿祭祀制度差之甚遠了)來說,我們可以把教會裡的全職傳道人,「類比」成會幕時代專司祭祀、管理教會事物與敬拜的利未人。
好啦!問題來啦!假如十一奉獻的律法已經被恩典取代,那這些全職牧師們、傳道們怎麼辦?
天主教的神父制度是很有意思的,以前我認識一些修會中的神父與修女,他們都 沒有「薪水」,他們有「需要」,就跟上面「申請」,上面依需要購買派發。而這些經費,就是由信徒奉獻而來的。(又是一幅信徒奉獻,使某些人能夠因而感謝上 帝,並為信徒更多代禱的美景,這不正是前面分享的林後九:14的情況嗎!感謝主!)
一般所謂的「基督教」中的全職傳道人(牧師、傳道...)的「給奉」制度是比較像社會上一般人的,也就是說,他們多數領的是「固定的薪水」,而不太像天主教。那麼,同樣的,我們的牧師沒錢怎麼活?
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祭司,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可以跟神直接建立關係了,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再像會幕敬拜時期時那樣,一定要透過「祭司」才能向神獻祭。那麼全職的傳道人要做什麼呢?
牧師現在不是「神與人」溝通的唯一通路了(舊約時的祭司就是)。但是看看我 們的牧師在做什麼,我們的牧師與傳道們幫助我們,與我們一同成長,使我們不至偏離神的道路,甚至為我們祝福。這豈不是有點像為亞伯拉罕祝福的麥基洗德所做 的事情一樣嗎?亞伯拉罕奉獻十分之一的所得給麥基洗德,並不是因為「規定」,而是因為謝謝他的祝福。而這「十分之一」之數,又是由於「當地傳統習慣」。因 此,我們應當為著全職傳道人所給我們的,我們因著感謝而奉獻給他們,至於奉獻多少,不應該有人強迫我們,或訴諸道德的壓力在我們身上,而應該是基於聖靈在 我們中間的感動,與我們的能力,就像亞伯拉罕把自己所擁有的,奉獻一些給麥基洗德一樣。
假如我們每個人做工都得工價,那麼全職傳道人為我們所做的工,也應當從我們這裡得到他們應得的工價啊!

我還應該十一奉獻嗎?
最後,大家不禁想問一個問題,既然我們活在恩典中了,不再有律法了,那麼我們還要十一奉獻嗎?
說真的我們並不需要獻上「十一」,卻要獻上「十十」(全然獻上)。
另一方面,我認為,某種角度上來說,我們還是應該有十一的奉獻,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相信的,以下說明我的理由。
十一奉獻實在是我們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了。既然這是一個「律」,其實「律」對 於人而言,是比較容易遵守的。而當我們遵守這個律的時候,新約中關於我們的「錢財」在哪裡,我們的「心」也在那裡的說法是可以成立。換句話說,我認為這個 律其實是幫助我們養成奉獻習慣的一個好方法,而這個習慣,事實上是幫助我們不至於遠離主的「道」;換句話說,這是讓我們的「心」能夠掛念神國的事情的方法 之一。因此假如我是教會牧師,我會鼓勵我的會友十一奉獻,但是我的理由絕對不是因為這是一個「律法」,同時我也不會要求我的會友「一定要」奉獻給自己所屬 的教會(雖然假如有一天我真的牧會了,我當然也會希望教會的錢能夠多一點,這是人很自然就會有的想法,但求神憐憫,讓我們單單的倚靠祂,而不是世上的財 寶),因為只要是做神國度的事工,不就是「奉獻在神的家裡」嗎?我不敢大膽的認為神的家就只是自己的教會,這樣的說法太目中無人了。至於那些說「家」就是 餵養我們的地方,我絕對不敢說這樣的說法有錯,不過餵養我們的地方除了我們自己所屬的教會以外,可還多著呢!而且,真正餵養我們的是神,當然奉獻在神的事 工上就對啦!跟哪一個教會,或誰在哪一個教會裡面,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另一方面,當我們面對教會的教導,我們不應該以為「誰對誰錯」,而應該多加「反省」,透過反省,使我們更多認識神,更愛神!
最後,其實對於十一奉獻的解釋很多,我的只是其中一種,我不敢說我的一定就是「完全正確」的。尤其,我們應該完全順服於我們自己所屬教會的教導之下。不過完全的順服,並不代表我們就不需要有分辨的能力。
講這麼多,不是要「批判」,而是要鼓勵大家:
  1. 我們還是應該服從於我們教會的權柄之下,我們可以與我們的牧者討論,可以自己去對牧者所說的做更多的考證,不過我們應該順服於權柄之下。
  2. 我們應該藉著這些反省的機會,更多認識神,更瞭解清楚神的大能作為,以及神給我們的恩典。好叫我們更多數算神的恩典。
願主幫助我們與我們同在,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給我們豐富,好使我們能夠給出 我們所有的,去服事別人。其實,關於奉獻最大的祝福就是,當我們捨得給出去,神就要給我們。這是信心的一步,不是試探上帝,而是試試我們自己對神的信心有 多少,我們的信心是否足夠讓我們能夠「給」出我們所擁有的,好讓我們領受神的恩典與祝福。
是的,當我們立志給出我們的所有,給出我們手中的技巧,腦中的經驗,荷包裡的錢,將我們的全人都獻給神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最「真實的敬拜」了。
感謝主!

Donnerstag, 7. Juli 2011

邀请函---7月9号周六下午ESG聚会三点开始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

亲爱的弟兄姊妹以及朋友们,

你们好!

本周六我们将继续在ESG举行聚会,我们要学习罗马书第一章。

时间:2011625日下午三点开始

地点:Jakob-Kaiser-Str. 26 33615 Bielefeld ESG/音乐室

盛情欢迎大家的来访!

比勒费尔德华人基督徒团契


乘车路线
(1)从Bielefeld Hauptbahnhof 乘4号线往Lohmannshof方向,在Bueltmannshof下车往回走50米后左拐,沿着Jakob-kaiser-str. 26号楼ESG在加油站的右后方。
(2) 从Jahnplatz 乘坐24/25路公交车往Duererstrasse方向,在Jakob-kaiser-str. 下车,就能看到这条街,往前走几十米就到了。

Dienstag, 5. Juli 2011

The Blessing of Obedience

Psalm 1:1, 2 (KJV) Blessed is the man who does not walk in the 
counsel of the wicked or stand in the way of sinners or sit in the seat 
of mockers. But his delight is in the law of the Lord, and on his 
law he meditates day and night.  
 
   Awful advice, crushing consequences, and a raunchy 
reputation-that's what you can get when you follow worldly counsel and people. 
What do you get when you follow God? Joy! There is delight in doing 
what God wants because it is only then that we are doing what we were 
created to do. We are accomplishing our purpose. We are following the 
counsel of an all-wise, all-knowing God and experiencing the countless 
benefits that come with that: We're not harming anyone and being eaten 
alive with guilt. We're not continually embarrassing ourselves (and 
those who love us) with our behavior. But how in the world can we do 
everything the Lord wants? By surrendering to him and immersing ourselves 
in his Word, we will begin to delight in doing what he has planned. 
Thinking about his law day and night is what brings true joy not only to 
our hearts but also to God's.  
   Dear GOD, more than anything, I want to make you happy. I 
want to do and be all that you planned when you created me. It's your 
counsel I want to follow, your side I want to be on, and your behavior I 
most want to imitate. Help me to continually think of you and the 
words you wrote so that I might experience your joy. May you smile 
when you think of me. [Praying Through The Bible By Fuller] 
 
Those whom God blesses are not delighted with what pertains to 
sin and the world; they delight in the Word of God. It is love for 
and obedience to the Bible that brings blessing on our lives. The 
people God blesses not only read the Word daily, but they study it, 
memorize it, and meditate on it during the day and night. Their mind is 
controlled by the Word of God. Because of this, they are led by the Spirit 
and walk in the Spirit. Meditation is to the soul what "digestion" 
is to the body. It means understanding the Word, "chewing on it," 
and applying it to our lives, making it a part of the inner person. 
[Wiersbe's Expository Outlines] 
 
All true obedience comes from the heart. It was heart work with 
Christ. And if we consent, He will so identify Himself with our thoughts 
and aims, so blend our hearts and minds into conformity to His will, 
that when obeying Him we shall be but carrying out our own impulses. 
The will, refined and sanctified, will find its highest delight in 
doing His service. When we know God as it is our privilege to know 
Him, our life will be a life of continual obedience. Through an 
apprecia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Christ, through communion with God, sin will 
become hateful to us.  As Christ lived the law in humanity, so we may 
do if we will take hold of the Strong for strength. {DA 668} 
 
All of God's revealed truths are sealed until they are opened to 
us through obedience. Even the smallest bit of obedience opens 
heaven, and the deepest truths of God immediately become ours.  [In His 
Time; 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 re Mat.11:25]  
http://www.aBible.com/devo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