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woch, 10. August 2011

梁斐生「真金不怕洪爐火」

第一章:宇宙創始



二十世紀舉世聞名的無神論哲學大師羅素﹙Betrand Russell,1872-1970﹚曾經在英國廣播電台的辯論中說過:「整個宇宙只不過是偶然發生的,深信人類歷代一切的勞苦,一切的努力,一切的創 作,人類如日中天的一切天才,最終要同太陽系一起完全滅絕。」他又補充說:「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宇宙中有任何起源,我們以為凡事必有起源,其實是因為我們的 想象力貧乏。我們現在找到許多被認為是自然規律的事項,其實只不過是人類的習慣用法。」芝加哥大學的亞特樂﹙Mortimer Adler﹚在《怎樣思想神》﹙How to Think About God﹚一書中也同樣「拒絕宇宙有任何起源的可能性。如果宇宙有個起源,就得預先假定有一個創始者。」﹙1﹚

但《聖經.創世記》一章1節清楚地宣告了「起初神創造天地」。這三千六百年前的宣告已經否定無神論。它否定唯物論,因為它以物質為永恆;它否定 多神論,因為只有神才是造物主,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祂手所造;它否定進化論,因為進化論以永恆的改變來解釋生命的創始;它也否定宿命論,因為它以機緣為一切 的中心。在過去兩千年,《聖經》特別是《創世記》曾不斷經歷多方猛烈的攻擊、批判、咒詛、查禁、搜查、焚毀。

不變的。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科學界與宗教界之間的分歧就越來越大。「現代宇宙哲學之父」、德國哲學大師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從他的宇宙模型裡解釋宇宙起源有兩個可能性。﹙2﹚

第一:「宇宙有時間性的起源,也因而產生有限的空間﹙space﹚」。
第二:「宇宙沒有起源,因而會有無限的空間」。

他藉哲學辯証否定了前者。此後,康德的天文學理論,一直深刻地影響了十九世紀天文學的發展。特別是當望遠鏡發明後,天文學家証實了宇宙是廣大無邊的,更確實地提供可觀察到的科學証據﹙observable scientific evidence﹚。

1850年,克羅西﹙Rudolf Clausius,1822-1888﹚,發表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物質是永恆的,即不能被消滅也不能被製造。於是,《創世記》宣稱的「起初神創造天地」就似乎與熱力學第一定律背道而馳,無法共存。

自達爾文﹙1809-1882﹚在1859年發表他的進化論以來,《聖經.創世記》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既然一切形式的物質不能無中生有並自我形成,宇宙就絕不能存在從無生有的創始。因此,許多學者由熱力學第一定律進一步認定,所有物質和整個宇宙 都是永恆的。雖然宇宙的物質可以變化多端,但它們從太初就已經存在。雖然物質的性質與形態可經歷諸多變化,但它的本質與實質從太初便已經逐一完全實存。更 何況,古今中外,人類在自然界的理性範圍裡,從來未曾體會任何物質「無中生有」的經歷。

直到1917年,愛因斯坦從相對論的數學程式計算發現,宇宙並不是永恆靜止﹙static﹚不變的,而應該是不斷地擴張或收縮的。為使他的數學程式符合當代學術的普遍認同,他不得不引進一個常數﹙constant﹚來抵消宇宙不斷擴張或微縮的可能性。

同時代的比利時﹙Belgium﹚天文數學家李密特(George Le Maitre神甫,1894-1966),一方面十分欣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另一方面卻反對愛因斯坦所持有的「靜止宇宙」觀。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當留美 的俄裔物理學家伽莫(George Gamow,1904-1968年)接續李密特進一步提倡宇宙起源爆炸論﹙Big Bang﹚時,他仍受到天文學界的許多冷嘲熱諷。

1931年,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借當代最大的兩百寸望遠鏡,驚奇地觀察到,在銀河系之外, 竟然有千千萬萬其他天河系﹙Galaxy﹚,並且,這些天河系很明顯地不斷向外迅速擴展。這時,愛因斯坦才承認自己所附加的宇宙常數是一生中最大的錯失。 ﹙3﹚他勉強接受了「宇宙有個起源的必須性」。


(1) Time Magazine, 7 Apirl 1980, p.55.
(2) 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ume 42, Chicago, 1952, pp.135-137.
(3) N. McAleer,The Mind-Boggling Universe,Doubleday & Co.,NewYork,1987,p.210.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